正阳镇地处平利县最南端,辖10个行政村58个村民小组9200余人,辖区总面积4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00亩,有贫困村7个,2016年度全镇贫困人口908户2160人,占总人口的23.54%。
2016年,正阳镇党委政府谋篇布局全镇脱贫产业发展,积极推进“11123”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产销渠道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截止2016年底,全镇共完成新建直播茶园1250亩,新建茶叶加工厂3家,新发展万只养鸡场2户、养鸡大户20户,新发展良繁母猪场1家、生猪养殖大户20户,建成养羊大户5户,建设特色冷水鱼养殖场2家。以让河、八仙、龙洞河等村为重点发展中药材2000亩,以洪家坪、八仙、泗水坪等村为主发展林下魔芋1500亩,发展苦荞500亩,发展传统养蜂3000箱;新成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社区工厂2家。
今年以来,正阳镇党委政府继续按照“突破茶叶、稳定畜牧、壮大药材、做优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和“11123”产业发展目标,积极引进和借鉴贵州农村“三变”改革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更新传统观念,加强理论经验创新,以探索发展具有正阳特色的“三变”改革模式,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美丽。
一、“三变”改革在正阳镇的探索实践
(一)让河村经营模式与“三变”改革成功对接案例
让河村位于正阳镇北部,全村面积70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85亩。现有177户593人,其中贫困户104户300人,是全县为数不多的深度贫困村。以前这里,农民在发展产业时存在产业模式单一,生产技术落后,资源整合度低,生产成本高等弊端,导致产业兴业在让河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农民增收创收效益低下。为了破除这些难题,党委政府决定在让河村率先试点“三变”改革。2017年初由政府搭台,引进中药材大户王艳宁等致富能手共同组建了平利县华森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完善“村集体+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并通过整合六字淌撂荒多年的500亩土地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到平利县华森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10名贫困户用种植技术入股,保底每月每人收入3000元,2名贫困户用管理能力入股,保底每月每人收入4500元。另外全勤考核,追加效益分红1%,每人月增加收入200元。同时带动本村短期务工37人,日均工资120元。3户非贫困户将原有180亩中药材种植地入股合作社,12户贫困户将原有378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1户贫困户主动将去年危改的房屋作为合作社办公场地,以房产入股,年底增收2000元。通过多种形式的入股,大大促进了群众增收。
(二)泗水坪村经营模式与“三变”改革成功对接案例
泗水坪村位于正阳镇东南端,辖区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5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279户1006人,其中贫困人口82户196人。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务工为主。
2017年,泗水坪村为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产业兴业号召,经政府牵线,村委主导,引进了平利野山农夫原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本村45户村民的150余亩耕地作为富硒野姜和猕猴桃种植基地,村民以劳务、技术、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企业并签订合同,同时,建立在前三年种植无收益情况下,每年向村民兑现土地流转费300元/亩;三年后盈利,按照经营收入的20%股份分红的模式,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实践。目前平利野山农夫原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猕猴桃产业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建成以后,将在创造21户68人的就业岗位.
二、“三变”改革的经验启示
通过正阳镇让河村和泗水坪村“三变”改革的成功探索,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优势产业入手,对准市场需求。搭建人、财、物发展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企业产销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因村施策强化各方协作。
2、从资金整合入手,强化金融策略。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资金变股金”来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
3、从盘活资源入手,打造“股份农民”。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等方式,让农民从资源资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使之成为“股份农民”。
4、从经营主体入手,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引进、联合、兼并、新建等方式壮大和培育一批实力强、前景好、信誉良的企业和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
5、从权益保护入手,严密防范风险。以实现贫困群众保底分红和基本收益为核心,以实现经营主体获得经济效益为前提,镇村建立入股资金风险防控机制与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参与群众与经营主体“双赢”格局。
三、正阳镇“三变”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变”改革推进中主体“不对称”的问题。
部分村由于脱贫攻坚任务在身,所以在“三变”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优先考虑让贫困户先入股就业创收,同时,对贫困户参与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对非贫困家庭的动员参与和政策支持力度较小。
(二)对股份运作风险缺乏有效监管
由于“三变”改革在正阳的实践才起步,各村还在探索之初,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产业种类选取、引进企业、整合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动员群众参与等方面,对股份运作风险缺乏有力的研判和有效监管。
四、对“三变”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对“三变”改革推行主体“不对称”的对策建议
贫困户不是“三变”改革的唯一主体,没有非贫困户参与的“三变”改革也同样没有意义。因此,无论是贫困户或非贫困户,都应该参与改革过程,享受改革红利。在乡土文化背景下,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关系。在“三变”改革、迈向小康的过程中,都能够取长补短、互借经验,发挥主体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对股份运作风险缺乏监管的对策建议
1、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一是在供给侧前提下,瞄准市场需求,发展政策支持的种养殖业产业;二是积极预防和减损因自然因素导致农业产业项目;三是依托实力较强的经营主体,可以有效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从而保障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股份利益。
2、防范资金安全风险。应自上而下建立资金安全防控机制,防止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被打折入股,或者改变用途,成为经营主体的直接利润或挪作他用,防止一些经营主体和人员,套取国家资金,侵害集体和群众利益。支持第三方监管,采取“保底分红”、“按固定比例分红”的股份联接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